病毒疾病层出不穷,未来我们需要更加关注公共卫生及免疫健康

2020-03-16

2020以所有人意料不到的方式到来了。病毒,这种微小的有机物种,成了人类当前最关注的“敌人”。它虽然很早就存在于地球上,但直到上世纪初,人类才逐渐意识到它的存在。
天花、登革热、狂犬病、艾滋病、埃博拉、甲型H1N1流感,这里的每一种病毒都曾让上万乃至上亿人付出生命的代价。而在最近的20年里,已出现了3种冠状病毒疫情:SARS、MERS和新冠病毒(COVID-19)。
2015年,比尔·盖茨在一次TED演讲中说:“如果有什么东西在未来几十年里可以杀掉上千万人,那比较有可能是个高度传染的病毒,而不是战争。”
在凶猛的病毒性流行病面前,我们普通人该怎么应对?

01数据看病毒:来势汹汹
外网UP主Abacaba在2月12日上传了一个视频,引用数据比较了COVID-19、2015年的MERS、2014年的Ebola、2009年的墨西哥流感(H1N1)、2003年的SARS及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H1N1),并同步了时间轴起点,试图直观的展示各种病毒的不同表现。

Ebola与呼吸道传染病相比,传染性低。在疾病爆发第7天,SARS感染人数就超过了同时期的Ebola。


COVID-19相对SARS起病慢,无症状也传染,因此数据有一定滞后性。其感染人数则在第26天超过同时期的SARS,截止视频制作的时间,数据停在第42天的43099人。
墨西哥甲型H1N1流感在疾病爆发的40多天后开始失控,第47天感染人数超过同时期SARS,第64天(85087人)超过爆发第55天的新冠病毒(77262人)。此后一发而不可收拾,到第600天时已造成6千万人感染,29万多人死亡,病死率0.5%。
此处与官方数据有较大差异,可能是统计口径不同。有研究显示,2009年全球大流行性呼吸道疾病死亡率比世界卫生组织实验室确认的死亡率高约10倍。
当然,比起1918年导致超过5亿人患病,5000多万人死亡的西班牙流感,墨西哥流感还是望尘莫及。

我们可以直观的看出,新冠病毒的传播速度非常快,在前42天里超过了其他病毒的表现;但幸运的是,其病死率不高,低于SARS、MERS和Ebola。

关于传播速度为什么这么快,除了病毒本身的传染性外,Haque等研究者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pidemiology刊文表示:“武汉是连接中国东南西北的大型铁路和航空枢纽。全球化程度的提高,转机的可用性,爆发在农历新年前夕以及武汉市的交通枢纽作用,使该病毒在中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快速传播。”
各种病毒性疾病的基本传染数R0值(值越高,传染性越强)和病死率:


来源:维基百科,北京大学可视化与可视分析实验室

2月10日,预印本网站Medrxiv发表了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国家疾控中心和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的科学家联合提交的一项流行病学研究[5]。其结果显示,COVID-19的预计病死率约为3.06%,基本传染数R0则达到3.77。
不过,该结论是基于1月26日前的监测病例。到2月20日,中国大陆确诊病例总数已达到其手稿中的18倍,因此作者已经撤回了预印本,将会更新数据后再次提交。显然,COVID-19的预计病死率和基本传染数R0还会变化。
02新冠病毒:可能长期存在
墨西哥流感目前是新千年最大规模的流行病。
从视频数据来看,新冠病毒在前期表现出的传染力超过了2009年的墨西哥流感,初期的病死率相当。墨西哥流感的病死率后期从3%降到了0.5%,这或许与各国逐步加强控制疫情措施,以及病毒在传播过程中毒性逐渐降低有关。

检视中国与墨西哥的人口结构:


有研究显示,2009年H1N1大流行那一年中,62-85% 的死亡者年龄在65岁以下,与季节性流感明显不同。以墨西哥为例,64岁以下人口占比94%。
前面提到的暂时撤稿的文章中显示,4000多名确诊患者当中,超七成分布在30-65岁的年龄段,50岁以上中老年人的患病率最高,而20岁以下的儿童和青少年相对最低,疑似患者中的分布近似。中国目前30岁以上人口占比63.7%,30-64岁占比51.7%。
24日,钟南山院士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表示:“所以COVID-19将来会不会有一个常态、长期存在,没有形成这么一个暴发的形势,也可能。关键就是控制它到最少。它会不会成为常态、就像流感这样?我不是完全认为会像流感,流感就是每年都有,我认为可能性应该比较小。”
同时,钟南山认为:“防控的意识需要保持,防控的级别完全可以改变”。所以,那些扎堆公园、晒太阳、喝茶、吃火锅的朋友们,您们还是让钟老省省心吧。COVID-19目前没有特效药,但Abacaba在视频中尝试用另一组数据安抚大家的情绪:


Abacaba以2月10日COVID-19造成的108人死亡作为参照(左上角),全球每天死于家庭暴力的人数(137)已经超过了这个数字,而肿瘤、缺血性心脏病和休克每天分别造成26283人、24641人和13689人死亡。截至2月25日,COVID-19造成的死亡人数还低于车祸每天造成的死亡人数(3287)。
Abacaba的初衷是希望大家不要对COVID-19过度反应。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疫情中的肿瘤、心脏病等各种慢性疾病患者,他们能获取的医疗资源不同程度的被疫情限制了。
但另一方面,COVID-19造成的伤害与各国应对能力有关。中国是靠着湖北乃至全国的短期牺牲,靠着强有力的隔离措施,才把疫情控制到目前的水平。而日本、韩国、意大利、伊朗等国的疫情升级,让人们不禁担心新冠肺炎在全球可能出现的大流行。
而且,COVID-19对医疗资源造成的负担在现阶段是较高的,医护人员的感染风险也存在。对于疫情,加强防范仍然是重中之重。
面对全球性流行病,在全球经济相互依赖程度如此高的21世纪,没有人能轻易独善其身。
03普通人的准备:防护与免疫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对自然资源的掠夺,那些原本离我们很远的病毒,被动的进入了人类的活动范围。当它们发现人类的免疫系统对其几乎毫无防御力时,便毫不犹豫的选择了人类,作为新的宿主。
这也许是病毒性流行病愈演愈烈的原因之一。
那么,普通人可以做哪些准备呢?
第一位,防护。
首先,如钟南山、王辰院士强调的那样,我们都要长期保持防护意识。
钟南山院士等人2月6日发表的一篇文献[7]指出,约57%的患者在入院时体温正常。因此,相对于形式上可以给大家带来安全感的体温监测,个人及公共场所的防护意识更为重要。
口罩在流感季节很可能会成为常备。勤洗手、7步洗手法、打喷嚏的正确方式、甚至于不随地吐痰,这些公共卫生观念也需要借此机会加以强化。
其次,也许是更加关注免疫力。
上海华山医院张文宏教授在被问到治疗COVID-19最有效的药物的时候,他回答道:“最有效的药物是人的免疫力”。
免疫力是人体健康的底层逻辑。在疫情中,良好睡眠、平和心态、适度运动和健康饮食对于我们保持免疫力都是至关重要的。
相信,人们在未来会越发关注自身的免疫力。

2019年底发表在Nature上的一篇文献显示,Wyss-Coray等人分析了来自4263名18-95岁人群的血浆后发现:在人类生命周期中,衰老并不是匀速发展的,而是似乎在三个时间点有剧烈波动,这三个点平均发生在34岁,60岁和78岁。


这一研究结果提示我们,在这三个时间点,需要更加关注我们的免疫健康。

在这项研究中,Wyss-Coray等人尝试建立了一个“蛋白质组学时钟”,在总共1379种随年龄增长变化显著的血浆蛋白中,使用了其中的373种来预测参与者的生理年龄。


数据显示,这个“蛋白组时钟”模型的预测精确度较高,误差在±3岁以内。而如果该模型预测参与者的生理年龄比实际年龄小的话,这些参与者在认知能力和生理机能水平上也高于同龄人。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加强自我防护,保护并提升自己的免疫力,我们每个人都做好了,病毒能制造的麻烦小了,公共卫生管理人员和医护人员的压力也就小了。